新闻中心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李经理

联系电话:15124540537

新闻中心

靶向药回收现状与政策框架

发布时间:2025-08-24点击:2

靶向药作为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的关键药物,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、延长生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然而,随着靶向药使用量的增加,其回收问题日益凸显。合理的靶向药回收不仅关乎患者用药安全、医保基金安全,还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靶向药回收的现状,梳理相关政策框架,并探讨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。
 
二、靶向药回收现状
 
(一)非法回收猖獗
 
“药贩子”在医院、社区周边张贴广告或混入“病友群”,以高价收药为幌子,大量收购靶向药 。例如,在一些知名肿瘤医院附近,常常能看到印有“高价收肿瘤药、靶向药”的名片。线上通过微信、QQ群、小红书等平台伪装成“病友互助”发布收药信息,这些非法回收的靶向药,一部分经层层倒卖流入不规范的小诊所、非法经营的药店,甚至在网络上售卖;还有部分通过票据造假等手段,伪装成正规渠道药品进入市场,扰乱了药品市场秩序。
 
(二)正规回收渠道不畅
 
1. 医疗机构回收有限:虽然部分医院设立了药品回收点,但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内部过期、剩余药品,对患者手中的靶向药回收积极性不高,且缺乏完善的回收流程和宣传引导,患者知晓度低。
2. 药店参与度低:多数药店未开展靶向药回收业务,即便有少数药店参与,也存在回收品种少、回收条件苛刻等问题。药店担心回收药品的质量风险、储存成本以及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,导致其参与靶向药回收的动力不足。
3. 社区回收网络不完善:社区虽设有药品回收箱,但对靶向药这类特殊药品的回收针对性不强,且回收箱的管理、维护和药品转运等环节存在漏洞,药品回收后去向不明确,未能形成有效的回收闭环。
 
(三)患者处置不当
 
许多患者缺乏对靶向药回收重要性的认识,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剩余靶向药。部分患者随意丢弃,不仅造成药物浪费,还可能污染环境;还有些患者出于经济考虑或受“药贩子”蛊惑,将剩余靶向药卖给非法回收者,为“回流药”提供了源头。
 
三、靶向药回收政策框架
 
(一)法律法规层面
 
1. 《药品管理法》:明确规定药品的生产、经营、使用等环节必须符合法定要求,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回收药品。对非法回收药品的行为,依法予以严厉处罚,从法律层面为靶向药回收提供了基本准则。
2. 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:将废弃的药品及其包装物纳入医疗废物管理范畴,要求对其进行分类收集、运输、贮存和处置,确保环境安全。靶向药作为特殊药品,其回收处理需遵循该条例相关规定 。
 
(二)医保政策层面
 
各地医保部门加强对医保报销药品的监管,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参保人用药情况,严厉打击利用医保转卖药品的骗保行为。对超量配药、重复购药等异常行为进行重点监测,一旦发现,除要求参保人退赔损失外,还会暂停医保结算;情节严重、达到一定金额的,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。
 
(三)行业规范层面
 
药品监管部门制定药品回收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,对回收机构的资质、回收流程、储存运输条件等作出详细规定。要求回收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许可证,回收的靶向药要详细登记信息、分类存放、采用专业运输工具运输,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。
 
四、现存问题分析
 
(一)政策执行力度不足
 
尽管有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存在监管不到位、执法宽松等问题。对非法回收靶向药的“药贩子”和违规销售“回流药”的药店、诊所等打击力度不够,未能形成有效震慑。
 
(二)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
 
药品监管、医保、环保、公安等部门在靶向药回收管理中职责不同,但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。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、协同执法困难,导致对靶向药回收全链条监管存在漏洞 。
 
(三)公众意识淡薄
 
政策宣传不到位,公众对靶向药回收政策、正规回收渠道以及非法回收危害认识不足。患者在处理剩余靶向药时,往往忽视政策规定,随意处置或选择非法渠道交易 。
 
五、结论与展望
 
靶向药回收现状严峻,非法回收盛行与正规渠道不畅并存,对患者安全、医保基金和环境造成威胁。当前政策框架虽已构建,但在执行和协同等方面存在问题。未来需加强政策执行力度,建立多部门高效协作机制,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提高公众意识,完善正规回收渠道,推动靶向药回收行业健康发展,保障医疗安全与社会公共利益。

网站首页
药品回收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
联系人: 电话: 你的留言:
验证码:
QQ咨询
联系电话
15124540537
微信扫一扫